中医文献专家孙世发,穷15年之功,编撰《中华医方》收到众多好评

主编 / 秦鸿
2022-09-05 08:38

孙世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,从小就在安徽宁国放牛、采摘草药。不过,孙世发与一般的小朋友不同,他从小从内心深处就带有强烈的读书意愿。虽然几次辍学,但最终读完了初中。在那个年代,初中也算是有知识的人了。后来响应号召,成为“知青”。他还是不甘心,于是在劳动之余,将哥哥的高中课本全部自学了一遍。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。后来,全国推荐工农兵上大学,他在摸底考试中考中第一名。招生小组发现他的古文不错,于是将他推荐去学中医。就这样,他与中医结下了一世的情缘。

在学校,孙世发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,特别勤奋刻苦,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,分配到当地卫生院当中医临床医生。后来,他多次到上海、合肥等跟随多位名中医进修,还考了研究生。他听从导师的建议,改做中医文献研究。

 u=2016879070,1570676458&fm=224&app=112&f=JPEG.jp

做研究很符合他的性格。孙世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,只专注自己事业,其他事情不怎么关心。而且,他特别喜欢较真,对存疑的事物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。比如,中医典籍中有一句话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。历代很多医家将“不能卧”解释为“不能寐”。意思是胃不舒服的话就睡不好,影响睡眠。但是,他认为这个理解是不对的。于是,他查到了这句话最原始的出处,结合上下文理解,认为“卧”就是指身体平躺。然后,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,反驳了不对的说法,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,得到多数医者的认同。

其实,做学问的人就需要有这种精神,这样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,不带个人情绪和喜好,同样研究深透。上个世纪90年代,《中医方剂大辞典》出版。主编是彭怀仁教授,他认为仅有这本大辞典还不够,应该再编纂一部以临床病症为纲的方书,将现有的方剂按病症进行归类,这样既方便医生治疗时选方,同时也方便研究者进行查阅。

 

孙世发非常认同彭怀仁教授的观点。在彭怀仁退休的情况下,一个人开始进行筹备。但是,当时西医成为了显学,大量的经费都安排给了西医,处于边缘的中医文献研究很难得到关注。不过,孙世发却始终念念不忘此事,同时也着手进行准备。

从2002年开始,孙世发尝试编写一些方剂小册子,免费送给临床医生使用,收到了非常好效果,很受临床医生的喜欢。于是,在没有立项、没有经费、没有人力的情况下,他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。他先确定好体例,列出大纲,把整理内容等简单的工作交给下属或者学生去做,而自己利用业务时间做复杂的那部分。通过15年的坚持和努力,最终成书12册,内容多达2800多万字,共收载各类方剂88489首,对这套丛书,孙世发将其取名为《中华医方》。

 QQ截图20221201075155.jpg

这套书出版以后,得到了中医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。首届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:《中华医方》以病症为目,每个病症都有十分清晰的病因、病机和治疗大法的论述,将方剂的来龙去脉讲得非常透彻,具有极高的可读性、实用性和工具性,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读物。

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也说,《中华医方》是振兴中医药的重要案例,填补了中医典籍的空白,为现代中医科研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,不仅是继承中医药的优良传统,而且进一步发扬光大。

 

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认为,这是中医药典籍的一次重大创新,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。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中医来说,是一部快速入门的书籍和工具书。因为此书将每种病症的特点、原因、治疗方法、使用方剂等都讲得非常清楚了,就像查字典一样,非常简单,特别实用。甚至不具备中医基础的人,也可以快速读懂。

除了治病的方剂,此书还收集了大量的食疗方、养生方。比如“当归生姜羊肉汤”,可以用于血稀、月经量少和怕冷等症状。又如“双耳汤”,用银耳搭配木耳,可以帮助降血压、降血脂。又如,“甘麦大枣汤”比较适合神经衰弱的人食用。这些养生方和食疗方,自己照着就可以做,适合绝大多数人使用。

 

作为一部中医药文献巨著,《中华医方》的出版对中医方剂学将产生重大的作用,同时对中医方剂的普及和使用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,让广大中医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非常好的助力,快速提高使用方剂的水平,同时,也将促进中医养生的普及,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