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工程院院士葛宝丰,骨科“学术泰斗”,多次创造接骨记录

主编 / 海水淼
2022-08-26 15:30

葛宝丰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,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他是西北地区骨科的开拓者,也是中国军队骨科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。曾任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、博士后导师。

葛宝丰家世代务农,家境较好,有薄田数亩,因此得以7岁入学。后来,霍乱流行全村病死100多 人。家中二嫂也患病而终。两年后,其母也身患重病,医治无效而亡。经此重大变故,家中一贫如洗,薄田也尽数出卖,此后完全靠父兄以租田耕种度日。葛宝丰连丧至亲,在悲痛之余,立志学医治病救人。

 QQ截图20221208173138.jpg

1936 年,中学毕业后,以特等奖学金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系。由于家中无力承担学费,在校期间,他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提供的“工读”机会和自己争取的奖学金。一年后七七事变发生,于是与同学经上海、香港流亡昆明,后来以全国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正医学院。抗日胜利后,学校返回南昌,在这里他遇到了加拿大籍骨科名专家萨飞,成为他的徒弟。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,在萨飞手下工作,1947年萨飞回国后,经人推荐来到兰州中央医院,师从张查理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葛宝丰参军,并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,先后在西安、兰州等地创办战伤和骨科训练班多期,共培训学员300余名。后来,这批学员成为西北各地的专业技术骨干。1953至1954年,他再次师从方先之和杨克勤两位教授,得到进一步的深造。后来,他和其他几位著名的教授一起,在军区总医院建立了首个骨科专业,后来成为全军骨科中心。1993年,他又牵头建立了创伤外科研究所。

 

葛院士知识渊博,基础理论十分扎实,再加上多年的勤学苦练,他的手术技术十分高超,以出血少、创伤小、下刀准而著称。不仅如此,他做事非常仔细和谨慎,在每次手术前都会在脑海中对手术的每一个步骤认真思考多遍,术后亲自包扎伤口,然后与护士一起轻轻将病人放在推床上,亲自送入病房安放好才放心离开。由于工作十分认真,因此,他在医疗中极少发生问题。

葛宝丰院士先后从医70多年,累计救治骨科患者达17万余人。不仅如此,他还深入钻研,敢于创新,创造了很多骨科学的记录。1951年,他率先在国内开展淋巴管的外科研究;1965年,他接活了冷缺血54小时的断掌和缺血59小时的断指,成为全国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;1997年,他成功完成了十指断指的再植手术,成为亚洲第一例类似的成功手术。

1998年,他发明了内固定半环式梯形加压钢板,将粉碎性骨折的治愈率大大提升。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认可,先后获得国家发明、国家进步奖和部队二等奖以上的奖项20余项。特别是,有6项成果属于全国首创,4项成果属于世界独创。

 

他不仅是一名骨科专家和大家,更是一位仁心仁术的大医。他对病患总是有一种亲人般的情怀。有一年,他接诊了一位甘肃农民,由于大腿负重伤导致股动脉彻底断开。一般情况下,只能截肢。但是,葛宝丰望着农民兄弟的伤口,心里直发颤:“对于一个农民来说,失去一条腿就失去了劳动能力,这对一个家庭都是灾难!”于是,为了尽力帮他挽回这条腿,葛老别出心裁用一根异体血管将断裂的血管连接起来。后来,在葛老的精心医治下,这条血管竟奇迹般地“成活”了,大腿也很快恢复了功能。

葛宝丰十分高兴极了,也决心把这件事情当成一个课题继续研究下去,几年后他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了,但是必须对这位农民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,从而提取有关数据。虽然这样农民兄弟一口答应,但是葛宝丰的心却非常沉重:如果穿刺一旦发生意外,很可能导致他还是要截肢,给他造成重大的伤害。

 

想到这里,葛老毅然放弃了这项原本可以获得大奖的研究。葛老说:“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给人治病。如果为了研究而给病人造成痛苦和伤害,那么,就算成功了,也不是一名称职的医生。”

为了将自己的医学思想的成果传承下去,多年来,他出版了7部专著,《矫形外科学》《创伤外科学》《骨与关节肿瘤》《实用骨科学》等都是他的代表作。特别是《实用骨科学》代表了中国骨科医学的高水平,目前已经再版6次。而《手术学全集·矫形外科卷》获得国家图书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 

葛宝丰著书有“三个不”的原则:不为著书而著书、不为名利而著书、不为时髦而著书。他著书非常注重实用性,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他一概不用。 为了编书,葛宝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,有时候为了核对一个数据,他甚至会找出几十年以前的病例档案,逐页逐行地查找。他也不交给自己手下的研究生去干,而是坚持自己一行一行地写。

他认为,不是学生水平不行,而是写书这样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劳的,必须体现自己的思想、观点的方法。因此,这些书一经出版,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得到了一致好评,成为了骨科专业必修的课程,也是骨科医生必备的参考书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