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孔伯华,曾是京城“四大名医”之一,被人称为“孔石膏”

主编 / 秦鸿
2022-09-05 08:22

孔伯华于1885年出生于山东曲阜的一个中医世家。其祖父是当地的名医,其父也精通医术,孔伯华从小耳濡目染,对中医非常感兴趣。他从小就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攻读经书,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国学基础。后来,父亲中举后外出做官,孔伯华一直伴随父亲宦游各地。10岁时开始学医,由于家学渊源深厚,加上祖父和父亲悉心培养,所以16岁时他就已经得到家学真传,可以独立行医。

 QQ截图20221201080129.jpg

由于医术高超,孔伯华很快声名鹊起,成为当地的名医。1910年,孔伯华受朝廷所召,入京师担任外城官医院医官。在京城,他如鱼得水,很快就尽人皆知,名动京城,与汪逢春、萧龙友、施今墨等并称北京四大名医。

1917年,晋绥等鼠疫流行,由于传染性强,有一日千里之势,到处人心恐慌,人们四散奔逃,加剧了传播。为应对疫情,组织成立“晋绥防疫队”,与杨浩如、陈企董和陈伯雅同往防疫。由于措施得力,对症下药,疫情很快得到控制。

 

不想,到第二年夏秋之交,廊坊一带爆发“虎疫”(霍乱),孔伯华等人再次参加防治,在廊坊一带诊治病患,收到良好的成效。经过两次疫情,孔伯华名气越来越大,不仅是京城,而且周边几个省的人都知道他的医术高超。疫情结束,孔伯华编写《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》一书,共有十卷存世,为后人抗击传染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
1929年,孔伯华被大家推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主席。当时,国民党政府听信一面之词,准备取缔中医。听闻此信,中医界立即沸腾起来,大家一致反对。于是孔伯华率请愿团前往南京,据理力争,前后历经一月有余,终于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成命,中医最终得以保留。后来,与朋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担任卫生部特邀顾问、全国政协委员。

 

孔伯华对中医的理解非常深刻,用药不拘成法,一些看似很普通的药,在他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。比如,他平时喜用石膏,也善用石膏,很多怪病他都能用石膏巧妙治愈。石膏在他手上就有40多种用法,真正被他用好、用活,用出了神奇的效果,因此,当时人称“孔石膏”。

孔伯华在中医理论上有非常独特的见解。他认为,临床上看病时,不能单纯地只看到病症,而是应该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。他特别强调人体的“元气”在身体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,指出病邪之所以能侵犯人体,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元气不足。如果元气充足,就能对人体起到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,也就不会生病。

 

他认为,辨证是极其重要的,这是开方下药的前提和基础。辨证对了,用药对能对,才能起到效果。他之所以有时石膏用量达到数斤之多,常常有起死回生之妙,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辨证对了。

他这些新颖的中医观点和主张以及高超的治疗方法,他一一记录下来,汇编成一本本的医学著作,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《时斋医话》《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》和《孔伯华医集》。这些医书都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,对于现在的中医从业者来说,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。同时,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,也是非常难得的中医普及读本。
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