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霓芝:健脾补肾益气 利湿活血法治疗膜性肾病案
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,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、法、方、药的具体运用,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。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。我们推出【以案说医】栏目,以期传承精华,启迪我辈,共同进步。
【基本资料】
熊某,男性,时年44岁,初诊:2013年2月1日。
2012年10月31日因下肢水肿在东莞某三甲医院行肾穿刺提示为“I期膜性肾病”,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4.5g,血肌酐正常,予缬沙坦胶囊、百令胶囊、潘生丁、舒降之等治疗。因病情未缓解转求杨霓芝教授诊治。
【首诊证候】
刻诊:疲倦,双下肢浮肿,纳眠可,大便每日两次,小便调。舌淡暗,苔黄,脉细。BP:120/70mmHg。
【辨证论治】
辨证:脾肾气虚,水湿瘀阻,湿郁化热。
治法:治以健脾补肾益气,利湿活血,佐以清热为法。
处方:黄芪15g,熟地黄15g,盐山萸肉10g,菟丝子15g,丹参15g,泽兰15g,白芍15g,蒲公英15g,石韦20g,桃仁5g,甘草5g。水煎服,日一剂。
三芪口服液每次1支(10ml),一日3次。
【随诊过程】
复诊:2013年3月25日
疲乏好转,双下肢无浮肿,口干,纳可,眠一般,梦多,大便每2日一行,夜尿1~2次,舌淡暗,苔白,脉弦细。3月17日尿常规:蛋白:2+;血白蛋白:33.7g/L;肌酐:73.63μmol/L。
方药:黄芪30g,熟地黄20g,盐山萸肉10g,菟丝子20g,丹参15g,泽兰15g,白芍15g,石韦20g,当归10g,甘草5g。水煎服,日一剂。
成药予三芪口服液每次2支,一日3次;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片,一日3次。
复诊:2013年6月23日
24h尿微量白蛋白:75.5mg/24h;血清白蛋白:33.8g/L。
方药:黄芪15g,熟地黄20g,盐山萸肉10g,菟丝子15g,丹参15g,泽兰15g,白芍15g,石韦20g,当归15g,七叶一枝花5g,土茯苓30g,甘草5g。水煎服,日一剂。
按语:
本病案以脾肾两虚、水湿瘀阻为主要病机。“肾者,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”(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),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(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)。脾肾虚则精微固摄无力、生化乏源,瘀血、水湿内停则疾病难治、病程缠绵。脾肾虚以气虚为常见,久则有伤阴、损阳之弊;气虚则行血无力而为瘀血,水湿内阻则更损脾肾之气,共同导致水肿、蛋白尿等的产生,水湿停聚郁久则有化热之势,因此病程中可见脾肾两脏本虚,瘀血、水湿内停,兼有湿热郁滞之象。因此治疗以扶助脾肾、益气活血为主,并坚持慢病守法守方,缓图稳进,久久为功之原则。方以“金匮肾气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”,其中黄芪、熟地黄、盐山萸肉、菟丝子共奏扶助脾肾之效;丹参、桃仁、泽兰、白芍以活血化瘀、通脉利水,避免使用动血、破血之品,以免伤及正气;水湿瘀阻、湿郁化热,加蒲公英、石韦清热利湿,随后当舌苔由黄转白,提示湿热已去,加回当归养血活血。
后加用三芪口服液(由黄芪、三七等组成,是杨霓芝教授多年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总结而成,为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),增强益气活血之效。并加用雷公藤祛湿通络,该药有确切降低蛋白尿之药效,虽有较多副作用,但若能按时监测,尽量避免相关副作用出现,对患者而言,也是利大于弊。
经多次随访就诊,守法守方,坚持治疗,该患者尿蛋白逐渐减少,并趋正常,血白蛋白亦接近正常低限,提示膜性肾病达到完全缓解。
郑重申明:
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,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。未经中医辨证诊治,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。广大读者如有需要,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,以免贻误病情。